百科知识分享。有趣实用的影视推荐知识分享!

TAG首页 最新更新文章排行

百科知识分享

当前位置: 首页 > 养生

中药轻粉的作用-蝉酥,冰片,雄黄,轻粉是什么作用

时间:2023-05-25人气:作者: 小编
中药轻粉的作用-蝉酥,冰片,雄黄,轻粉是什么作用

1.蝉酥,冰片,雄黄,轻粉是什么作用

雄黄 的药理 药性 雄黄(石黄、鸡冠石、黄金石) [药物] 为矿物雄黄的矿石。

产于甘肃、陕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全年可采,雄黄在矿中质软如泥,见空气即变坚硬,可用竹刀取其熟透部分,除去杂质泥土,精选后碾细,生用。

[药化] 含...9355

中药轻粉的作用-蝉酥,冰片,雄黄,轻粉是什么作用(图1)

2.中药:轻粉和真轻粉是一种东西吗?血蝎花功效?

1 轻粉 主要含氯化亚汞。

天然产者,名角汞矿,但平常都用人工制备,为无味无色。

辛,寒,有毒 【功用主治】杀虫,攻毒,利水,通便。

治疥癣,瘰疬,梅毒,下疳,皮肤溃疡,水肿,臌胀,大小便闭。

外用:研末调敷或干撒。

内服:研末,2~5厘;或入丸、散。

【宜忌】内服宜慎,体弱及孕妇忌服。

2 血蝎 是常用的珍贵中药材,它具有消炎、止血生肌、散瘀止痛之功效,用于中药各种血症的治疗,经临床证明,其对骨折、软组织损伤和咳血、呕血过多等多种血症,总有效率达96.8%。

没有血蝎花。

麻烦采纳,谢谢!

3.中草药:轻粉的功效与作用

轻粉 (《本草拾遗》) 【异名】汞粉(《本草拾遗》),峭粉(《日华子本草》),水银粉(《嘉祐本草》),腻粉(《传家秘宝方》),银粉(《本草述》),扫盆(《本草便读》)。

【来源】为粗制氯化亚汞结晶。

【制法】用砖砌一炉灶,上有10个炉眼,每一炉困链眼放一平底锅。

先将胆矾3.5斤、食盐3斤放于盆内,加水约3斤混合,放入水银6.25斤,搅拌成粥状,再加入红土约10大碗,拌和成半干半湿的软泥块,分成10份,捏成馒头形。

另在平底锅中央撒一层沙土,将馒头状物分别放在沙土上,并用陶碗或瓷盆盖上,再用泥封固,以防泄气。

先放在炉旁。

每炉约用上等木炭47斤,先在炉外烧之全红,再装入各炉眼内,略烧片刻,即行通火,将炉眼中央摆成空型,若见有火苗之处,用炭压盖不使上燃,再将炉门关闭,开始闷火。

等到炭已烧透,至无火苗,且外被一层白灰时,将已封固的平底锅旅悉放在每个炉眼上,将炉门关闭。

22小时后开锅,则见锅内出现多数多角形片状雪花样结晶,用鸡翎扫下,拣去杂质,遮光密闭保存。

红土与沙仍可继续使用。

①《品汇精要拆尺乎》:"凡作粉,先要作曲,其作曲之法:以皂矾一斤,盐减半,二味入旧铁锅内,以慢火炒之,仍以铁方铲搅不住手,炒干成曲,如柳青色。

其升粉法,先置一平台,高三尺余,径二尺,不拘砖垍,以荆柴炭一斤碎之如核桃大,烧于台上,扇炽,每升粉一料,用水银一两二钱,曲二两二钱,内石臼内,石杵研,不见水银星为度,却入白矾粗末二钱,三味搅匀,平摊铁鏊中心,约厚三分许,鹅翎遍插小孔,将澄浆瓦盆覆之,缝以盐泥固济,勿令太实,实则难起。

置鏊于炽火上,候微热,以手蘸水轻抹其缝及盆,复用砖立鏊下,周护火气,待火尽、盆温,揭之,勿令手重,重则振落,其粉凝于盆底,状若雪花而莹洁,以翎扫之,瓷器收贮。

其盆鏊浊滓,入后料再升。

" ②《纲目》:"升炼轻粉法:用水银一两,白矾二两,食盐一两,同研不见星,铺于铁器内,以小乌盆覆之,筛灶灰盐水和,封固盆口,以炭打二炷香,取开则粉升于盆上矣。

其白如雪,轻盈可爱。

一两汞,可升粉八钱。

" 【药材】为片状结晶,状似雪花。

色白,有银色光泽。

体轻,手捻易碎成白色粉末。

以洁白、片大、明亮、呈针状结晶、质轻、无水银珠者为佳。

不溶于水与酸,放在铁片上加热,则逐渐变为黄色,最后化为青烟,不留痕迹。

加氢氧化钾液,析出黑色氧化亚汞,加氨水振摇之,则变为黑色。

产湖北、河北、湖南、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主要含氯化亚汞。

天然产者,名角汞矿,但平常都用人工制备,为无味无色(平常带淡黄色)鳞片状结晶。

化学上又名甘汞,其干燥品含HgCl不得少于99.6%。

本品毒性虽小,但与水共煮,则分解而生氯化汞及金属汞,后二者都有剧毒;在曝光时,甘汞颜色渐渐变深,亦起同样变化而具剧毒。

【药理作用】轻粉外用有杀菌作用,内服适量能制止肠内异常发酵,并能通利大便。

甘汞口服后在肠中遇碱及胆汁,小部分变成易溶的二价汞离子。

二价汞离子能抑制肠壁细胞的代谢与机能活动,阻碍肠中电解质与水分的吸收而导致泻下;且可抑制肠中细菌将胆绿素变为胆红素,又因肠内容物迅速排出,影响了胆绿素的转变,故服药后大便可成绿色。

二价汞离子吸收后,还可与肾小管细胞中含巯基酶结合,抑制酶的活性,影响其再吸收功能而有利尿作用。

大量可致中毒。

用阿拉伯胶制成轻粉混悬液灌胃,其半数致死量小鼠为410毫克/公斤,大鼠为1740毫克/公斤。

中毒后小鼠的心、肝、肾皆有不同程度的病变,肾小管上皮细胞最显著,有浊肿、脂变、坏死等,卵巢中部分较大滤泡破碎,且有白细胞浸润。

轻粉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苗、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性味】辛,寒,有毒。

①《嘉祐本草》:"辛,冷,无毒。

" ②《医学入门》:"有毒。

" ③《本草从新》:"辛冷而燥,有毒。

" 【归经】入肝、肾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

" ②《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 【功用主治】杀虫,攻毒,利水,通便。

治疥癣,瘰疬,梅毒,下疳,皮肤溃疡,水肿,臌胀,大小便闭。

①《本草拾遗》:"通大肠,转小儿疳并瘰疬,杀疮疥癣虫及鼻上酒齄,风疮瘙痒。

" ②《本草衍义》:"下涎药并小儿涎潮、瘈疭多用。

" ③张元素:"洁净府,去膀胱中垢腻。

" ④《医学入门》:"消水肿,止血痢,吐风涎。

" ⑤《纲目》:"治痰涎积滞,水肿臌胀,毒疮。

" ⑥《本草正》:"治瘰疬诸毒疮,去腐肉,生新肉。

" 【用法与用量】外用:研末调敷或干撒。

内服:研末,2~5厘;或入丸、散。

【宜忌】内服宜慎,体弱及孕妇忌服。

①《本草拾遗》:"畏磁石、石黄。

忌一切血。

" ②《品汇精要》:"虚人不宜服。

" ③《本草经疏》:"凡闭结由于血虚不能润泽;小儿疳病,脾胃两虚;小儿慢惊,痰涎壅上;杨梅结毒,发于气虚久病之人,咸不宜服。

" 【选方】①治诸疥疮:轻粉五钱匕,吴茱萸一两,赤小豆四十九粒,白蒺藜一两,白芜荑仁半两,石硫黄少许。

上六味,捣研为散,令匀。

每用生油调药半钱匕,于手心内摩热后,遍揩周身有疥处,便睡。

(《圣济总录》神捷散) ②治人面上湿癣:轻粉、斑猫(去翅、足)。

上研细,用温水以鸡翎扫之周围。

(《普济方》轻粉散) ③治小儿生癣:猪脂和轻粉抹之。

(《仁斋直指方》) ④治小儿头疮:葱汁调腻粉涂之。

(《濒湖集简方》) ⑤治风虫牙疳,脓血有虫:轻粉一钱,黄连一两。

为末掺之。

(《普济方》) ⑥治杨梅疮癣:汞粉、大风子肉。

等分为末,涂之。

(《岭南卫生方》) ⑦治杨梅疮毒:轻粉、胡桃仁、槐花(炒,研)、红枣内各二钱(轻粉宜减量)。

捣丸。

分作三服,初日鸡汤下,二日酒下,三日茶下。

三日服尽。

(《杨诚经偏方》) ⑧治杨梅:血丹、轻粉各等分。

猪胆汁调搓。

(《疡医大全》) ⑨治下疳阴疮:轻粉末干掺之。

(《积善堂经偏方》) ⑩治臁疮不合:轻粉五分,黄蜡一两。

以粉掺纸上,以蜡铺之。

敷在疮上,黄水出。

(《永类钤方》) ⑾治小儿涎喘:无雄鸡子一个。

用鸡子清入轻粉一分(宜减量),拌匀,银器盛置汤瓶上蒸熟,三岁儿食尽,当吐痰或泄。

壮实者乃可用。

(《串雅内编》轻粉顶) ⑿治水气肿满:汞粉一钱(乌鸡子去黄盛粉,蒸饼包,蒸熟取出),苦葶苈(炒)一钱。

同蒸饼杵丸绿豆大。

每车前汤下三、五丸,日三服。

(《医垒元戎》) ⒀治血痢:腻粉五钱,定粉三钱。

同研匀,用水浸蒸饼心少许,和为丸如绿豆大。

每服七丸或十丸,艾一枝,水一盏,煎汤下。

艾汤多亦妙。

(《秘宝方》) ⒁治大小便关格不通,腹胀喘急:腻粉一钱(宜减量),生麻油一合。

相合,空腹服之。

(《圣惠方》) ⒂治大便不通,十月秘者:枣一枚(去核),腻粉一钱(宜减量)。

上以腻粉纳于枣中,和白面裹之,于火上炙令熟,碾罗为末。

以煎汤调,顿服之。

(《圣惠方》) 【名家论述】①《木草衍义》:"水银粉,下涎药并小儿涎潮、瘈疭多用。

然不可常服及过多,多则其损兼行。

若兼惊,尤须审谨。

盖惊为心气不足,不可下,下之里虚,惊气人心不可治,若其人本虚,便须禁此一物。

" ②刘完素:"银粉,能伤牙齿,盖上下齿龈属手足阳明之经,毒气感于肠胃,而精神气血水谷既不胜其毒,则毒即循经上行,而至齿龈嫩薄之分为害也。

" ③《医学入门》:"轻粉,《经》云利大肠,东垣又云抑肺而敛 *** ,何也?盖轻粉经火本燥,原自水银性冷,用之于润药则利,用之于涩药则止,所以又能消水肿,止血痢,吐风涎。

要之虚病禁用,实者亦量用之。

" ④《纲目》:"水银乃至阴毒物,因火煅丹砂而出,加以盐矾炼而为轻粉,加以硫黄升而为银朱,轻飞灵变,化纯阴为燥烈,其性走而不守,善劫痰涎,消积滞,故水肿风痰湿热毒疮,被劫涎从齿龈而出,邪郁为之暂开,而疾因之亦愈。

若服之过剂,或不得法,则毒气被蒸,审入经络筋骨,莫之能出,痰涎既去,血液耗亡,筋失所养,营卫不从,变为筋挛骨痛,发为痈肿疳漏,或手足皲裂,虫癣顽痹,经年累月,遂成废涸,其害无穷。

陈文中言,轻粉下痰而损心气,小儿不可轻用,伤脾败阳,必变他证,初生尤宜慎之。

" ⑤《本草经巯》:"水银粉,疗体与水银相似,第其性稍轻浮尔。

大肠热燥则不通,小儿疳病,因多食甘肥,肠胃结滞所致,辛凉总除肠胃积滞热结,故主之也。

其主瘰疮疥癣虫及鼻上酒鼓风疮瘙痒者,皆从外治,无非取其除热杀虫之功耳。

" 提醒您:轻粉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4.中医之毒与治疗毒邪的中药临床应用辨析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中医药之毒的内涵   毒的本义指毒草。

《说文解字》释:“毒,厚也,害人之草”。

在中医药(古代)文献中,毒的含义被引申且非常的广泛。

大体而言,毒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所有可能伤害机体的物质或致害的特点(病理),如毒虫、毒草、人之恶疮等(如丹毒病症之类),五行暴烈之气(邪之甚)寒毒、热毒、湿毒以及药的“令人泻”“杀人”等药之毒(副作用)。

二是治疗效力的强弱或方法。

如《内经》:“妇人身重,毒之如何?”《素问·五常政大论》根据药物偏性的大小,作用的强弱,提出了“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治病方法有消毒、清毒、败毒、宣毒、拔毒、托毒、祛毒、散毒、排毒、杀毒、伐毒等解毒方法。

本文主要讨论病因之毒即毒邪——邪之甚。

毒邪按阴阳属性,可分为阴毒、阳毒,按六淫属性可分为寒毒、热毒、风毒、湿毒、温毒。

按戾气分则有非典、鼠疫、天花、流感、霍乱、疟疾等等。

病因之毒(毒邪)的来源中医之毒的含义甚广,但主要含义是指对机体有不利影响的因素(包括了病因和条件)。

如果以人(或机)体为界的话,毒邪来源有“外来”和“内生”之分:外来之毒:如外感六淫之风、寒、暑、湿、燥、火,戾气(涉及现代医学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如麻疹、霍乱、伤寒、痄腮、水痘、风疹,亦可见痢疾(中毒性菌痢)流脑、梅毒、淋病、艾滋病、非典、猪流感等),以及被大气污染,农药、化肥以及添加剂污染的水、食品,还有饮料(如酒毒),药毒(药源性疾病)、胎毒等均为外来之毒。

内生之毒:主要是中医的“内生五邪”以及现代医学所说的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生理产物或代谢废物,因没有及时转化或排除,时存留体内危害到了人体健康,如痰毒、瘀毒、粪毒、尿毒。

病证之毒的解法临证中凡邪气亢极或邪气蕴结不解,都可视为毒。

面对病证之毒有两种办法:一是通过扶正祛邪,增强人体的抗“毒”能力;二是因病情不同,采用排毒、解毒、托毒和攻毒等不同的方法解毒,实现排毒、减毒(力)、消除毒之目的。

具体的排毒方法如下:  排毒:用于实证毒邪。

本法系指开泄腠理(汗法),宦通气血(吐法),通导大便(下法),疏利小便(利尿法)等方法,顺应病势向表、向外,顺应脏腑气机升降的机能,因势利导,促使毒邪经由与外界相通的皮肤汗腺,呼吸的口鼻、大肠、尿道等器官通道向外排泄。

包括解表排毒法(即发汗排毒法),通里泻毒法,利尿泄毒法,涌吐排毒法以及表里双解排毒法(解表通便法,解表利尿法,解表通便利尿法)等等。

  解毒法:如清热解毒,以清热解毒的寒凉药物,使内蕴的热毒得以清解的治疗方法。

临床常见壮热、面赤、心烦,或神昏谵语,或满口赤烂,口臭、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糙,脉滑数或弦疾。

再如泻火解毒、清营解毒、凉血解毒等。

还有利湿解毒、祛风解毒、散寒解毒、升阳解毒、润燥解毒、祛痰解毒、化瘀解毒等  托毒法:是运用补益气血为主、活血解毒为辅的中药,以扶助正气,托毒外出,防止毒邪内陷的方法。

具体运用分为两种:托毒透脓法、补托法。

以毒攻毒法:“以毒攻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以毒攻毒”指一切特殊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与常规治法、用药不同,是针对“毒”的病机治疗暴烈、传染、秽浊、迁延和重笃之疾。

狭义“以毒攻毒”指猛烈之药治疗猛烈之疾,主要是指用毒药、剧烈药治病。

现代对“以毒攻毒”的研究、认识以狭义居多。

比如陈竺院士用砒霜以毒攻毒启发治愈白血病等。

“以毒攻毒”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命题,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治疗毒邪的中药以《中药学》所载中药,按功效进行统计,与“毒”有关的功效只有 “解毒”、“攻毒”、“托毒”。

解毒中药1.紫苏:味辛,性温。

归肺、脾经。

具有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之功。

2.生姜:味辛,微温。

归肺、脾、胃经。

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解药毒之功。

3. 苍耳草:味苦、辛、性微寒;有小毒。

具有祛风,清热,解毒之功。

4.鹅不食草:味辛,性温。

归肺、肝经。

具有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解毒之功。

5.牛蒡子:味辛、苦,性寒。

归肺、胃经。

具有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之功。

6.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

归肺、肝经。

具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之功。

7.升麻:味辛、微甘,性微寒。

归肺、脾、胃、大肠经。

具有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之功。

8.鸭跖草:味甘、淡,性寒。

归肺、胃、小肠经。

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利水消肿之功。

9.栀子:味苦,性寒。

归心、肺、三焦经。

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

10.黄芩:味苦,性寒。

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

11.黄连:味苦,性寒。

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

12.黄柏:味苦,性寒。

归肾、膀胱、大肠经。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之功。

13.白鲜皮:味苦,性寒。

归脾、胃、膀胱经。

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之功。

14.三棵针:味苦、性寒。

有毒。

归肝、胃、大肠经。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

15.马尾连:味苦,性寒。

归心、肺、肝、胆、大肠经。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

16.金银花:味甘,性寒。

归肺、心、胃经。

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

17.连翘:味苦,性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之功。

18.穿心莲:味苦,性寒。

归心、肺、大肠、膀胱经。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之功。

19.大青叶:味苦、寒。

归心、胃经。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功20.板蓝根:味苦,寒。

归心、胃经。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

21.青黛:味咸,性寒。

归肝、肺经。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之功。

22.贯众:味苦,性微寒。

有小毒。

归肝、脾经。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之功。

23.蒲公英:味苦、甘,性寒。

归肝、胃经。

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之功。

24.紫花地丁;味苦、辛,性寒。

归心、肝经。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

25.野菊花:味苦、辛,性微寒。

归肝、心经。

具有清热解毒之功。

26.重楼:味苦,微寒。

有小毒。

归肝经。

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之功。

27.拳参:味苦、涩,微寒。

归肺、肝、大肠经。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镇肝息风之功。

28.漏芦:味苦,寒。

归胃经。

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之功。

29.土茯苓:味甘、淡,平。

归肝、胃经。

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

30.鱼腥草:味辛,性微寒。

归肺经。

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之功。

31.金荞麦:味微辛、涩,性凉。

归肺经。

具有清热解毒,排脓祛瘀之功。

32.大血藤:味苦,性平。

归大肠、肝经。

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之功。

33.败酱草:味辛、苦,性微寒。

归胃、大肠、肝经。

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之功。

34.射干:味苦,性寒。

归肺经。

具有清热解毒,消痰,利咽之功。

35.山豆根:味苦,性寒。

有毒。

归肺、胃经。

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功。

36.马勃:味辛,性平。

归肺经。

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止血之功。

37.青果:味甘、酸,性平。

归肺、胃经。

具有清热解毒,利咽,生津之功。

38. 锦灯笼:味苦、性寒。

归肺经。

具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利尿通淋之功。

39.金果榄:味苦,性寒。

归肺、大肠经。

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止痛之功。

40.白头翁:味苦,性寒。

归胃、大肠经。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

41.马齿苋:味酸,性寒。

归肝、大肠经。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之功。

42.鸭胆子:味苦,性寒。

有小毒。

归大肠、肝经。

具有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之功。

43.地锦草:味辛,性平。

归肝、大肠经。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

44.委陵菜:味苦,性寒。

归肝、大肠经。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

45.翻白草:味苦,性寒。

归胃、大肠经。

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止痢之功。

46.半边莲:味辛,性平。

归心、小肠、肺经。

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功。

47.白花蛇舌草:味微苦、甘,寒。

归胃、大肠、小肠经。

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之功。

48.山慈菇:味甘、微辛,性凉。

归肝、脾经。

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

49.熊胆:味苦,性寒。

归肝、胆、心经。

具有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之功。

50.千里光:味苦,性寒。

归肺、肝、大肠经。

具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之功。

51.白蔹:味苦、辛,性微寒。

归心、胃经。

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之功。

52.四季青:味苦、涩,性寒。

归肺、心经。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敛疮之功。

53.绿豆:味甘,性寒。

归心,胃经。

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之功。

54.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

归肺、胃、肾经。

具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之功。

55.紫草:味甘、咸,性寒。

归心,肝经。

具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之功。

56.水牛角:味苦,性寒。

归心、肝经。

具有清热凉血,解毒,定惊之功。

57.白薇:味苦、咸,性寒。

归胃、肝、肾经。

具有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之功。

58.大黄:味苦,性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

59.蛇蜕:味甘、咸,性平。

归肝经。

具有祛风,定惊,退翳,解毒止痒之功。

60. 豨莶草:味辛、苦,性寒。

归肝、肾经。

具有袪风湿,利关节,解毒之功。

61.雷公藤:味苦、辛,寒。

有大毒。

归肝、肾经。

具有祛风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之功。

62.老鹳草:味辛、苦,性平。

归肝、肾、脾经。

具有袪风湿,通经络,清热毒,止泻痢之功。

63.泽漆:味辛、苦,性微寒。

有毒。

归大肠、小肠、肺经。

具有利水消肿,化痰止咳,解毒散结。

64.茵陈:味苦、辛,性微寒。

归脾、胃、肝、胆经。

具有利湿退黄,解毒疗疮之功。

65.金钱草:味甘、咸,性微寒。

归肝、胆、肾、膀胱经。

具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之功。

66.虎杖:味微苦,性微寒。

归肝、胆、肺经。

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之功。

67.地耳草:味苦、甘,性凉。

归肝、胆经。

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之功。

68.垂盆草:味甘、淡、微酸,性微寒。

归心、肝、胆经。

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之功。

69.鸡骨草:味甘、微苦,性凉。

归肝、胃经。

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疏肝止痛之功。

70.珍珠草:味甘、苦,性凉。

归肝、肺经。

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明目,消积之功。

71.青木香:味辛、苦,寒。

归肝、胃经。

具有行气止痛,解毒消肿之功。

72.鸡矢藤:味甘、苦,性微寒。

归脾、胃、肝、肺经。

具有消食健胃,化痰止咳,清热解毒,止痛之功。

73.小蓟:味甘、苦,性凉。

归心、肝经。

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之功。

74.大蓟:味甘、苦,凉。

归心、肝经。

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之功。

75.地榆:味苦、酸、涩,性微寒。

归肝、大肠经。

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之功。

76.苎麻根:味甘,性寒。

归心、肝经。

具有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之功。

77.羊蹄:味苦、涩,性寒。

归心、肝、大肠经。

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杀虫,泻下之功。

78.檵木:味苦、涩,性平。

归肝、胃、大肠经。

具有收敛止血,清热解毒,止泻之功。

79.枫香脂:味辛、微苦,性平。

归肺、脾经。

具有活血止痛,止血,解毒,生肌之功。

80.益母草:具有辛、苦,性微寒。

归心、肝、膀胱经。

具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之功。

81.月季花:味甘、淡、性微苦,平。

归肝经。

具有活血调经,疏肝解郁,消肿解毒之功。

82.禹白附:味辛、甘,性温。

有毒。

归胃、肝经。

具有祛风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之功。

83. 猫爪草:味甘、辛,性微温。

归肝、肺经。

具有化痰散结,解毒消肿之功。

84.黄药子:味苦,性寒。

有毒。

归肺、肝经。

具有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之功。

85.胡颓子叶:味酸,性微温,归肺经。

具有平喘止咳,止血,解毒之功。

86.朱砂:味甘,性微寒。

有毒。

归心经。

具有清心镇惊,安神解毒之功。

87.牛黄:味甘,性凉。

归心、肝经。

具有化痰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之功。

88.珍珠:具有甘、咸,性寒。

归心、肝经。

具有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之功。

89.甘草:味甘,性平。

归心、肺、脾、胃经。

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功。

90.绞股蓝:味甘、苦,性寒。

归脾、肺经。

具有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之功。

91.蜂蜜:味甘,性平。

归肺、脾、大肠经。

具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之功。

92.何首乌:味苦、甘、涩,性微温。

归肝、肾经。

制用:具有补益精血之功。

生用:具有解毒,截疟,润肠通便之功。

93.胆矾:味酸、涩、辛,性寒。

有毒。

归肝、胆经。

具有涌吐痰涎,解毒收湿,祛腐蚀疮之功。

94.雄黄:味辛,性温。

有毒。

归肝、胃、大肠经。

具有解毒,杀虫之功。

95.白矾:味酸、涩,性寒。

归肺、脾、肝、大肠经。

具有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之功;内服具有止血,止泻,化痰之功。

96.蟾酥:味辛,温。

有毒。

归心经。

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之功。

97.大蒜:味辛,温。

归脾、胃、肺经。

具有解毒杀虫,消肿,止痢之功。

攻毒中药98.蜈蚣:味辛,性温。

有毒。

归肝经。

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

99.斑蝥:味辛,性热。

有大毒。

归肝、肾、胃经。

具有破血逐瘀,散结消癥,攻毒蚀疮之功。

100.全蝎 :味辛,性平。

有毒。

归肝经。

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

101.木鳖子:苦、微甘,凉。

有毒。

归肝、脾、胃经。

具有攻毒疗疮,消肿散结之功。

102.蜂房:味甘,性平。

归胃经。

具有攻毒杀虫,祛风止痛之功。

103.轻粉 :味辛,性寒,有毒。

归大肠、小肠经。

具有外用攻毒杀虫,敛疮。

内服逐水通便之功。

104.砒石:味辛,性大热。

有大毒。

归肺、肝经。

具有外用攻毒杀虫,蚀疮去腐;内服劫痰平喘,截疟之功。

托毒中药105.黄芪:味甘,性微温。

归脾、肺经。

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之功。

标签:

本类推荐